天气真的是越来越热了,往年我们应该在如火如荼地备战期末,今年情况特殊,大家可能在家里边听网课边复习。
那么在进入正式的暑假备考阶段前,我们可以尝试对过去半年的备考效果做个自评,这样才能更好的进入状态。
政治自测
如果不知道现在处于什么水平,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真题。真题是唯一的检验标准,不要拿模拟题来检测。
真题马原和毛中特如果多选错一半以内,单选题错在三分之一以内,那说明你处在上游水平。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的话,考个70分应该问题不大。
中国近现代史纲应该在六分之一,思修和时政是同样的标准。多选应该控制在三分之一。
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要求,马原和毛中特错误率会高一些。多选一半,单选三分之一。史纲思修时政的话是多选三分之一,单选的话最好控制在六分之一。如果能在这个标准以内,说明程度不错。
真题是唯一的检验标准,当对于自己的水平不确定的时候,可以拿真题检测。到冲刺阶段(11月份左右),把去年的真题做一下,同样是这个标准。如果选择题拿到35分以上,那政治考到高分的概率就非常大了。
英语自测:
阅读方面:
可以选择进行模拟考试:要找自己还没有做过的真题进行自测。
选择其中的阅读部分进行测试,你可以不限时间,要求阅读的正确率。或者是限时15到20分钟,观察自己的完成度有多高。
我们可能会出现文章读的懂但错误率高,或者是正确率说得过去,但耗时长。第一种情况属于对做题技巧不熟悉,不知道如何迅速的对应正确答案。第二种情况属于阅读速度慢,主要应该是长难句分析或者是词汇量出现的问题。
对于前者,我们可以选择看一些机构的视频,他们会帮助学生梳理答题技巧。第二种情况的话,建议着重对真题里的长难句进行分析与翻译,多练习就能提高自己的速度。
单词方面:
我们可以选择将单词后面的含义盖上,看自己是否能够说出单词的含义(很多单词打卡软件就可以),另一种是在句子中划出关键性的单词,看是否认识。
专业课自测
用真题做模拟:
找到历年的真题作为模拟考试的试卷,这里是需要计时的。
我们拿安大新传专业举例:无论是史论还是实务,都是三小时的答题时间。一套卷子的满分是150分五道大题,这就意味着,我们平均到一题的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。浪费时间太多会影响到后面的答题甚至出现没时间答题的情况。所以计时的好处就在于严格管控答题速度,在上考场之前就能适应,不至于到时候手足无措。
问答自测:
有的时候我们背的时候觉得记得住,但是真正下笔写的时候却想不起来。问答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,可以选择同学间问答,也可以自问自答,但是切记要发出声音。抽空隙的时间,让同伴向自己进行提问,试着回答问题,不要求一字不差的知识点复述,只要要点齐全即可。
总结:
1、如果在自我检测过后,觉得自己的复习效果不佳,小研建议,可以采取交叉进行各科目复习的高效学习方法。
心理学上有一重要法则,称作重叠效应,即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,识记相类似的东西不利于保存。这是因为重复出现的内容相同时,会互相抑制,互相干涉而发生遗忘。考研复习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:一门课程复习的时间太长,就会感觉疲乏,继续下去就会发现再也学不进去,大脑处于停滞状态。
建议每门功课的复习时间不要超过三个小时,进行交叉复习,让大脑在知识系统的转换过程中保持新鲜感,克制重叠效应。
2、考研复习时要有“问题意识”。大脑喜欢问题,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将识记的内容设置成问题,当提出问题时,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,这个方法可以很快提高学习效率。
不要在乎问题是什么,也不要着急做出答案,提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给大脑“充电”的过程。同时大脑会归类,也会联系。时常向大脑提问,可以有效的将新知识与已知复习过的程度联系起来。
3、在遇到难题时不要硬“啃”。根据大家耳熟能详的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,心理学家们总结出了酝酿效应。酝酿效应提示我们,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我们都可以发现“把难题放在一边,放上一段时间,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”。
4、劳逸结合非常重要,学习时间不宜过长,适当的休息并非浪费时间,而是为大脑提供一个“缓冲”的机会。科学证明,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,所以利用这宝贵20到30分钟进行高效的学习,适量休息后再回来继续学习,效果会更好。
大脑和身体有它们各自的节奏周期。一天中大脑思维最敏捷的时间有几段,如果你能在大脑功能最活跃的时候学习,就能节省很多时间,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。心理学研究证明,早上起床后半小时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记忆效果最好。
专家建议考生在这两个阶段复习最关键,最重要的课程内容。每个人的最佳记忆时间都不一样,关键是了解个人特点制定不同的复习作息。